乌梅丸

乌梅丸
乌梅丸
出处:《伤寒论》
组成: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 蜀椒 桂枝 人参 黄柏
功用:滋阴泻火,固表止汗。
主治:蛔厥证。腹痛时作,心烦呕吐,时发时止,常自吐蛔,手足厥冷。亦治久痢久泻。
录自:《方剂学》
乌 梅 丸
《伤寒论》
组成
乌梅
蜀椒、细辛、桂枝、干姜、附子
黄连、黄柏
人参、当归
主治
1.蛔厥证
1.以味安蛔: “蛔虫得酸则静,得辛则伏,得苦则下。”
乌梅 
蜀椒、细辛
干姜、桂枝、附子
黄连、黄柏
人参、当归
配伍特点
以味安蛔,温清并用
2.久泻久痢属寒热虚实错杂者
临床应用
胆道蛔虫证、慢性肠炎或菌痢
辨证属寒热错杂证者。
胆道蛔虫症 龙某某,突发胃脘偏右疼痛4日,呈阵发性,发时痛如刀绞,如顶如钻,坐卧不安,辗转躁烦,恶心不止,呕吐苦汁,汗出身冷,四肢厥逆,畏
寒发热,白晴微黄,查:白细胞13000/mm3,中性84%,淋巴16%,剑突下偏右压痛,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,肠鸣音亢进。诊为“胆道蛔虫病”。门诊观察3
日,迭进解痉、镇静、利胆、输液、抗感染等治疗,罔效。
  诊其脉弦数,舌尖红,苔黄滑。诊为“蛔厥”。拟乌梅汤:乌梅15g,黄连9g,黄芩12g(因黄柏缺代之),炒川椒9g,细辛3g,桂枝9g,干姜9g,制附片
12g(先煎1小时),党参12g,当归9g。2帖尽剂,诸症消失。继以乌梅丸3克,日2次。越5日,体力恢复,劳动如常。
       [重庆医药(1990;1:22)]
作用机理
对蛔虫的麻醉作用 将未用驱虫药物手术直接取出十分活跃的蛔虫,分别放入摄氏37oC生理盐水及30%和5%的乌梅丸溶液中,2 分钟后发现,生理盐水中的
蛔虫仍十分活跃,而30%药液中的蛔虫则呈静止死亡状态。5% 药液中的蛔虫活泼性明显下降,复将30%药液中的蛔虫放入生理盐水溶液中,2~3分钟后活跃
性恢复,放入10%葡萄糖溶液中则活泼性恢复更快。
胆道鞭毛虫症 一慢性胆囊炎患者,胆汁中发现人字型鞭毛虫,屡治无效,迁延9年之久。收住院后,先后以调和胃气,理气和血止痛之方药治疗未效。后改
用乌梅汤加鹤虱、雷丸,服2剂后病情好转。再服原方3剂,症状完全消失,经胆汁化验检查,已无人字型鞭毛虫,病告痊愈。
    [江西中医药(1960;3:24)]
久痢 某男。主诉:腹痛,少腹下坠,大便带白色粘冻八年余,反复发作,久治不愈,每当发作时,腹部下坠有便意,轻微里急后重,大便日行6~8次,粪便
挟粘液色白如涕,不带血,有腥臭味,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。初诊时见面色苍白少华,体倦乏力,形体消瘦,口甘口粘,但饮食如常,脉缓滑无力,舌质红,
苔薄黄稍腻。
  以乌梅丸改汤剂加减治之,药物:乌梅30克,细辛3克,桂枝9克,党参30克,附子9克,川椒6克,黄柏12克,当归9克,黄连9克,干姜炭12克 ,诃子肉
15克,炒扁豆30克,煅龙牡各30克。水煎服。6剂服下,腹痛下坠除,大便日行减至2~3次。原方继进10剂,大便粘液止,日行一次,粪便色黄成形。以参苓
白术散加减巩固疗效,随访至今未发。

Chinese Dictionary of medical prescriptions (方剂学大辞典)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написать курсовую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